“初五、十四、二十三是月忌日”,很多人对这句话中的“月忌日”比较陌生,难以理解。
这里的“月忌日”可不是人去世的“忌日”,而是民俗之中认为不宜办事的日子。如果说每月有“三黄日”,就比较熟悉了。
图片
“月忌日”就是农村普遍说的“三黄日”,即农历每月的初五、十四、二十三,每月的这三天为“三黄日”。
也许就是因为“月忌日”的说法,容易与去世之人的“忌日”说法混淆,让人产生误解,所以人们才用“三黄日”代替“月忌日”,意思更清晰和准确。
1、那么何为“三黄日”呢?“三黄日”的说法,又是怎么来的呢?
我国古代有“紫白九星”之说。九星是指“洛书”数字排列中的一种方阵图形,原图用月牙形来表示星辰,后来古人改用圆圈表示星辰。
图片
比如,“一”用一个月牙形或圆圈来表示,“二”用一个月牙形或圆圈来表示,以此类推,“九”就用九个月牙角或圆圈来表示。
这九个数字,又用白、黑、碧、绿、黄、赤、紫七种不同的颜色名称表示,即古人所说的:
“一白,二黑,三碧,四绿,五黄,六白,七赤,八白,九紫”。“洛书”的意思原为古天文学中的星象“脉络图”。后来又出现了“河图”。洛书、河图成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基础。
洛书在古代社会管理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,古代王朝根据九星原理,划天下为九州,又按照此原理制定了九章之法,用来治理社会。
图片
正因为如此,河图和洛书传说,2014年12月经洛阳市的申报,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其后,古人根据洛书、河图制作《周易》,洛书、河图就成为《周易》来源。《易·系辞上》中介绍说:
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”。于是,后来,古代又出现了“紫白九星”不同颜色的吉凶之说。古人认为,在九星之中,紫,白两种颜色为吉,黑,碧,绿,黄,赤四种颜色为凶。
图片
“三黄日”的依据出自《周易》,《周易》提出了每天紫白九星轮流入中宫的学说。
紫白九星入中宫的顺序是这样的:初一为“一白星”,初二为“二黑星”,初三为“三碧星”,初四为“四绿星”,初五为“五黄星”,初六为“六白星”,初七为“七赤星”,初八为“八白星”,初九为“九紫星”。
这是第一轮,初五是五黄星入中宫。按照以上的同样顺序排序,第二轮,十四轮到五黄星入中宫,第三轮,二十三轮到五黄星入中宫。
由此,就有三天轮到五黄星入中宫。每月的三个五黄星入中宫的日子。每月的初五、十四、二十三这三天的单日被称为“五黄日”,而三天合称为“三黄日”,也就是后来所谓的“月忌日”。
也就是说,“五黄日”是指单日而言,“三黄日”则是每个月的三个“五黄日”的总称。
图片
2、为什么说“三黄日”是民俗中每月忌讳的三天呢?
过去农村,不管是出门,还是要做什么事情,人们习惯查看一下日子,看看有什么样的禁忌,是否适合出行和做某种事情。
这种查看日子的书叫《黄历》,又称《皇历》。相传这种历法是黄帝创制的,后人称之为《黄历》。后来,民间根据《黄历》进行拓展,编写出各种历书,俗称“通书”或者“星书”。
比如我家乡常用的就是《望星楼正宗通书》,相沿至今四百余年,远销全国各地;广东有《广东省兴宁市罗家推算通书》(《罗家通书》),于清雍正七年由雍正皇帝恩准行。这两种通书均被当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如此等等。
正因为如此,民间把《黄历》称为“老黄历”。
图片
最初的《黄历》内容比较单纯,就是历书,除了日历外,主要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,因为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,《黄历》又被称为农家历、农民历。现在书店仍然发行《农家历》,农村民众称之为“新农家历”。
后来,由于古代易学的发展,古人《黄历》基础上历朝历代都有修订,并在历书的每天下面,增加了吉凶宜忌、生肖运程等内容作为“历注”,至此,两者高度融合。
特别是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,这种拓展后的《黄历》走进了寻常百姓家,成为很多农家必备的历书。
古人把“紫白九星”分为吉凶两种。在所谓的吉星之中,古人认为,九紫星最吉利,一、六、八白星其次,而在凶星中五黄星为九星第一大凶星,因此古人又被称为“五黄大煞”,二黑、三碧、四绿、七赤为其次。
图片
在我国古代,特别是唐朝以后,黄色为君王的专用颜色,因此“五黄”在九星中代表君王。古人认为,五黄星入中宫时,是非常不吉利的星象。
为什么代表君王就不吉利呢?
古代封建等级制度很严,不仅有“伴君如伴虎”之说,而且还有世俗之人要回避君王的说法,如果不回避,就会生出祸端。
且不说君王要回避,就是朝廷和地方官员出行,平民百姓也要回避。我们在古装戏看到,官员出行时,前面的差役举着写有回避和肃静的牌子。
平民平姓既不能阻挡去路,也不能在路上和路边吵闹,否则就是触犯“官威”,犯“欺官”之罪。君王出行就更加森严,如果挡路和吵闹,就是触犯“君威”,犯“欺君”之罪。
图片
犯“欺君”和“欺官”之罪,轻则挨板子,重则有牢狱之灾,如果遇到暴君,还会掉脑袋。这样的祸端谁也惹不起,还是回避得好,而且躲得越远越好。
古人将这种世俗观念也应用到日子的吉凶上,认为每月的初五、十四、二十三,是五黄星入中宫之日,也就是容易生祸之日,因此这三日也就是大凶之日,诸事不宜,还是回避为好。
所谓“诸事”,通常指家里或个人一些重大的事情,比如,结婚中的“六礼”每个环节的实施,建房系列程(破土、开工、发墨、竖排、上梁),搬家,丧葬等大事。
后来,又有人把农业之中的买卖家畜、宰杀家畜、播种等,出行之中的往返,经商之中的开业、开工、签订契约等,也纳入“诸事”之中。有的地方甚至还将娱乐性活动、宴会、饮酒也要避开这三个日子。
图片
实际上,所谓的“三黄日”,并不是初五、十四、二十三这三天本身存在凶吉问题,而是古代世俗观念,人们为了回避“君威”,赋予了所谓的“大凶”,是因对“君威”忌讳赋予了日子的忌讳。
因此,这种说法通常只有民俗方面的意义,没有任何科学依据。
任何事情都有例外,过去农村办重要事情讲究好日子的风俗,但有一些人也不讲究。
比如,《红楼梦》中的贾雨村,在参加科举考试前,虽然出生于“诗书仕宦之族”,但因为家业衰败,“每日卖字作文为生”,寄住葫芦庙,连入考试的盘都没有。后来到甄士隐赠五十两白银,并两套冬衣。”并对他说:
“十九日乃黄道之期,兄可即买舟西上,待雄飞高举,明冬再晤,岂非大快之事耶?”图片
贾雨村有了入京的盘缠后,次日五鼓就起进都去了,还托庙里的和尚给甄士隐留下这样的话:
“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,总以事理为要,不及面辞了。”话中的“黄道黑道”是古代流传的一句俗语,意思是指吉日凶日。贾雨村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,读书人不要相信吉日凶日之说,做事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。
过去农村,像这种不相信吉日凶日之说的人,还是大有人在。农村有俗语说:“懵懵大吉昌”,又有俗语说:“择日不如撞日,撞日不如今日”。这些人认为,世间万事,顺其自然就好,也就不管什么“黄道黑道”了。
图片
3、现在还有“月忌日”讲究吗?
现在还有“月忌日”讲究,任何一种传统民俗的变化和消失,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,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识,既具有世代相传、较为稳定的特征,也是社会趋利避害的共同心理。
家庭遇到要举办重要事情,要选择吉利日子,就是趋利避害社心理的体现。不管是过去的农村,还是现在的农村,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希望今后的日子越过越好。
因此,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现在农村有一部分人还有“月忌日”讲究,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人更是如此。大部分年轻人对“月忌日”就不太讲究。
图片
但是,在农村建房、结婚、丧葬这三件大事上,一些人为求吉利,事先还是有挑先吉日的习惯。既然要选择吉日,自然也就要避开“月忌日”。
近几十年来,一些农村年轻人喜欢挑选五一节和国庆节举办婚礼、搬入新居等喜事,认为是一种新时尚。
事实上,挑选这三个节日,同样含有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子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:
一是人们认为,五一节和国庆节是国家确定的日子,不用挑选,就是吉祥的日子。
二是五一节和国庆节是全国放假的日子,也就避开了传统观念中的不利因素。
三是现在的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放长假,办喜事便于亲戚朋友参加。
图片
也正因为如此,五一节和国庆节办喜事得到农村民众的普遍认可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